考试吧

执业医师

考试吧>执业医师>口腔医师>医学综合笔试>正文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专业综合》高频考点汇总
考试吧 2019-08-23 16:11:00 评论(0)条

  临床医学综合(口腔执业医师)将临床医学综合调整划分为“专业综合”和“实践综合”两部分。其中,“专业综合”将原来的“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及“儿科学”四部分内容按照器官系统框架进行整合,并根据岗位工作需要,增加了33个病种和一个症状或体征的考核。

  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依据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其他慢性气道疾病即可诊断。

  临床表现:

  症状:反复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是主要症状。咳嗽以晨间为主,咳白色泡沫样或黏稠痰,偶有咯血,多为痰中带血。喘息性支气管炎者多伴有明显喘息症状。

  体征:早期多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时,可在双下肺闻及干湿啰音,且干湿啰音可随咳嗽后减少或消失。

  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随病程进展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双下肺明显。

  预防:戒烟是预防慢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有利于防止肺气肿、肺心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进阶攻略】重点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概念和预防措施。

  【易错易混辨析】慢性支气管炎早期多无异常体征,胸部X线片早期也可无异常。

  阻塞性肺气肿

  COPD是一种具有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呈进行性发展,主要表现为加速下降的肺功能。

  症状:①慢性咳嗽、咳痰,常晨间咳嗽或夜间阵咳,清晨排痰较多,痰多呈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偶可带血丝,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②逐渐加重的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③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出现喘息。

  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随疾病进展出现肺气肿体征:桶状胸、语音震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干性啰音和(或)湿性啰音。

  肺功能检查:是确定有无气流受限的重要检查。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百分比(FEV1/FVC)<70%及FEV1<80%预计值、残气量/肺总量(RV/TLC)增高、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及DLco与肺泡通气量(A)比值(DLco/A)下降。

  预防:对于稳定期的患者必须给予干预,首先需要教育和劝导患者戒烟;因职业或环境粉尘、刺激性气体所致者,应脱离污染环境。其次是药物治疗,包括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和祛痰药。另外,长期家庭氧疗(LTOT)对COPD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对血流动力学、运动能力、肺生理和精神状态均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进阶攻略】重点掌握COPD的体征和肺功能改变。

  【易错易混辨析】肺功能检查为诊断金标准。预防COPD首先是戒烟。

  肺心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引起慢性肺心病最常见病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心功能失代偿期临床表现:出现呼吸衰竭及右心衰竭的症状及体征。

  胸部X线检查:除肺、胸基础疾病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外,还可有肺动脉高压征象:①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15mm;其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②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③中央动脉扩张,外周血管纤细,形成残根样表现;④右心室增大征。

  心电图检查主要条件有:①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②V1R/S≥1;③重度顺钟向转位;④RV1+SV5≥1.05mV;⑤V1——V3导联QRS波呈qR、QS、qr(需除外心肌梗死);⑥肺型P波。次要条件有:①右束支传导阻滞;②肢体导联低电压。符合1个主要条件或7个次要条件可以诊断。

  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室流出道内径≥30mm、右心室内径≥20mm、右心室前壁的厚度、左、右心室内径比<2、右肺动脉内径或肺动脉干及右心房增大等。

  急性加重期的治疗原则:积极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和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以及控制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

  【进阶攻略】重点掌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心电图特点及治疗原则。

  【易错易混辨析】注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等鉴别。

  水钠代谢紊乱

  1.等渗性缺水(急性缺水):水和钠成比例丧失(少尿、乏力、眼窝下陷、皮肤松弛),血清钠正常,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不口渴)。出现血容量不足症状时预示丧失体液达体重的5%(相当于丧失细胞外液20%);出现严重休克时预示丧失体液达体重的6%——7%。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等渗盐水,并注意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临床主张用平衡盐溶液代替等渗盐水(即复方氯化钠和1.86%乳酸钠之比为2:1)以及等渗盐水和碳酸氢钠溶液(等渗盐水和1.25%碳酸氢钠之比为2:1)两种。在补水的同时应积极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2.低渗性缺水(慢性缺水):缺钠多于缺水,血清钠低于正常(头晕、视觉模糊、神志不清、键反射减弱、昏迷)。细胞外液低渗。若每千克体重缺氯化钠0.5g(即血清钠在130——135mmol/L)预示轻度缺钠;每千克体重缺氯化钠0.5——0.75g(即血清钠在120——130mmol/L)预示中度缺钠;每千克体重缺氯化钠0.75——1.25g(即血清钠在120mmol/L以下)预示重度缺钠。尿比重低于1.010;血象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氮和尿素氮增高。治疗中轻度缺钠时,如体重为60kg的患者,血清钠为130——135mmol/L,则每千克体重缺氯化钠0.5g,计需氯化钠30g,先补给1/2量即15g,加上日需氯化钠量4.5g,总计19.5g,可给以5%葡萄糖盐水2000mL,此外,再补日需量液体2000ml。氯化钠的另1/2(即15g),在第2天补给;重度缺钠时,因常有休克,应先补足血容量后给以输入高渗盐水(一般为5%氯化钠溶液)200——300ml。伴有酸中毒时,可给1.25%碳酸氢钠溶液100——200ml或平衡盐溶液200ml。

  3.高渗性缺水: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150mmol/L以上),细胞外液高渗。缺水量为体重的2%——4%(只有口渴),预示轻度缺水;缺水量为体重的4%——6%(极度口渴、乏力、尿少、尿比重高,皮肤弹性差、眼窝下陷,烦躁)预示中度缺水;缺水量超过体重的6%(躁狂、幻觉、谵妄、昏迷),预示重度缺水。治疗时静脉滴注5%葡萄糖溶液或0.45%氯化钠溶液;伴酸中毒时,给于适量5%碳酸氢钠溶液。

  【进阶攻略】三种缺水共同的治疗措施是在缺水纠正后,血清钾相对降低,故应在尿量达30——40ml/h时,补充氯化钾。

  【易错易混辨析】等渗性缺水是由于: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大量呕吐)、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腹腔内感染、肠梗阻)、大量放胸、腹水等引起。

  低渗性缺水是由于:胃肠道消化液持续丢失(慢性肠梗阻)、大创面慢性渗液、利尿剂使肾排钠过多、补充水分过多等引起。

  高渗性缺水是由于:摄入水不足(食管癌吞咽困难)、水分丧失过多(烧伤暴露疗法、糖尿病昏迷)等引起。

  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低钾血症的血清钾浓度<3.5mmol/L。肌无力最早出现,按照四肢肌、躯干和呼吸肌的顺序延伸。可表现为软瘫、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肠麻痹等。心脏受累,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为早期出现T波降低、变宽、双相或倒置;可有低钾性碱中毒症状,但尿呈酸性。

  轻度者常被原发病症状所掩盖,但重症患者有疲乏、嗜睡、感觉迟钝等症状,最突出的表现是呼吸深而快,呼气中有时带有酮味。患者有对称性肌张力减退、心律不齐、急性肾功能不全或休克,且尿液一般呈酸性。

  【进阶攻略】低钾血症:尽量使用口服法补钾,针对病因治疗,恢复血容量,尿量达40mL/h后,再给以经静脉补钾。补钾浓度不宜超过40mmol/L,(相当于氯化钾3g/L),速度在20mmol/h以下;每日补钾量不宜超过100mmol,定时测定血钾;在3——4天内纠正低钾。

  代谢性酸中毒: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尿液检查(多呈酸性)、血气分析(通常pH、HCO3-等均降低)等可以诊断。

  【易错易混辨析】引起低钾血症的主要原因:长期进食不足;应用呋塞米和利尿酸等利尿;长期接受不含钾盐的液体的患者;禁食、肠瘘;

  代谢性酸中毒主要在于去除病因和纠正缺水,重度患者应补充碱性溶液。轻度酸中毒(HCO3- 16——18mmol/L)常可自行纠正,若酸中毒较重或病因一时难以祛除,则应给予碱性药物。临床上一般常用5%碳酸氢钠,首次剂量在200ml左右。酸中毒纠正后,可引起低钾血症或使原已存在的低血钾加重,应注意补钾。另外,少数患者可因补碱过多、过快使Ca2+减少而发生手足搐搦,需及时静脉补充钙剂。

  休克的表现及治疗

  休克的诊断:大量失血、重度感染、严重创伤等。如患者精神兴奋、烦躁不安、冷汗不止、心率加速、脉压缩小、尿量减少,即可诊断为休克。若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皮肤苍白、四肢发凉、口渴不已、呼吸浅快、脉搏细速、收缩压低于90mmHg,同时尿少者,标志进入休克抑制期。

  休克的一般监测:四肢皮肤苍白,轻压指甲或口唇时,局部暂时缺血呈苍白,松压后转红缓慢,说明仍处于休克状态。休克代偿期的血压可保持或接近正常。若血压逐渐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小于20mmHg是休克存在的证据;血压回升,脉压增大,表明休克好转。尿量低于30ml/h,表示肾血管收缩或血容量不足;血压正常,但尿量仍少,可能为急性肾衰;稳定在30ml/h以上,休克得到纠正。

  休克的特殊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正常值为5——10cmH2O。低血压:CVP低于5cmH2O时,表示血容量不足;高于15cmH2O时,提示心功能不全、静脉血管床过度收缩或肺循环阻力增加;高于20cmH2O时,则表示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正常值为6——15mmHg(0.8——2kPa)。偏低反映血容量不足;增高反映左房压力增高(急性肺水肿)。故临床上当发现PCWP增高时,应限制输液量以免发生或加重肺水肿。休克时,心排出量一般都降低。但感染性休克,心排出量可较正常值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值为80——10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O2)正常值为40mmHg;动脉血pH正常值为7.35——7.45。二氧化碳分压(PaO2)超过45——50mmHg而通气良好时,往往提示严重肺功能不全。PaO2低于60mmHg,吸入纯氧后仍无明显升高,预示ARDS。通过血气分析还可了解休克时代谢性酸中毒的演变。动脉血乳酸盐测定:正常值为1——2mmol/L。休克时间愈长,动脉血乳酸盐浓度也愈高。乳酸盐浓度持续升高,表示病情严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检测:反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检查。当:①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②纤维蛋白原少于1.5g/L;③凝血酶原时间较正常延长3秒以上,④3P(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以上症状出现时,即可确诊为DIC。

  外科感染概论

  所谓毒力是指病原体形成毒素或胞外酶的能力以及入侵、穿透和繁殖的能力。

  病菌有黏附因子(附着能力);有荚膜或微荚膜(抗吞噬作用)。菌体生成的外毒素有很强的毒性作用。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可激活补体、凝血系统与释放细胞因子等。

  而人体抗感染的防御机制有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共同参与,感染所引起的损伤不仅来自病原体本身,也可以来自机体的免疫应答不当。如:皮肤黏膜的病变或缺损(开放性创伤、烧伤、脏器破裂或胃肠穿孔);留置血管或体腔内的导管处理不当;管腔阻塞、内容物淤积;存在异物与坏死组织;局部组织血流障碍或水肿、积液;局部组织缺氧等,都是导致人体感染的局部因素。而严重损伤、大面积烧伤或休克;糖尿病、尿毒症、肝硬化等慢性疾病,严重的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白血病或白细胞过少;使用免疫抑制剂、多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接受抗癌药物或放射治疗;易感人群(高龄老人与婴幼儿);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艾滋病)等,都是导致人体感染的全身因素。而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过程中,由于耐药菌株(金黄葡萄球菌或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致使病情加重。这种情况称为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预防外科感染应该做到:加强卫生宣教,注意个人清洁和公共卫生;及时地正确处理各种新鲜的伤口创面,清除污染的细菌和异物,去除血块与无活力组织,避免过多使用电灼等以减少组织创伤,正确使用引流有助于防止与减少创口感染。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纠正贫血与低蛋白血症等。在恶性肿瘤的化疗、放疗期间,增强机体抗感染的能力,辅用免疫增强剂。白细胞数过少时应暂停化、放疗,或输注白细胞。及时使用有效的特异性免疫疗法。切断病原菌传播环节,预防医院内感染尤为重要。

  痈

  痈指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病原菌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初起为小片皮肤硬肿、色暗红,其中可有数个凸出点或脓点,开始时疼痛较轻,但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和全身不适。随后皮肤肿胀范围增大,周围呈现浸润性水肿,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局部疼痛加剧,全身症状加重。随着病变部位脓点增大、增多,中心处可破溃出脓、坏死脱落,使疮口呈蜂窝状。其间皮肤可因组织坏死呈紫褐色,但肉芽增生比较少见,很难自行愈合。唇痈容易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的症状。

  【进阶攻略】局部处理:初期仅有红肿时,可用鱼石脂软膏等敷贴。已出现多个脓点需要及时切开引流、在静脉麻醉下做“+”或“++”形切口切开引流,切口线应超出病变边缘皮肤,清除已化脓和尚未成脓、但已失活的组织然后填塞生理盐水纱条,外加干纱布绷带包扎。较大的创面在肉芽组织长出后,可行植皮术以加快修复。

  【易错易混辨析】疖和痈都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但是痈指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而疖是单个毛囊的感染化脓性炎症。

扫描/长按二维码可帮助考试通关
了解2019医师考试资讯
了解医师精选模拟试题
下载医师笔试历年真题
了解医师资格通关技巧

执业医师万题库下载微信搜"万题库执业医师考试"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胎儿期:两条副中肾管发育为女性生殖道。

  新生儿期:出生后4周内称新生儿期。

  儿童期:出生后4周至12岁左右称儿童期,儿童期早期(8岁前)、儿童期晚期(8岁后)。

  青春期:WHO规定青春期为10——19岁,此期生理特点有:

  第一性征发育;

  第二性征出现(音调变高、乳房发育、阴毛腋毛生长);

  月经初潮(为青春期的重要标志)。

  性成熟期:18岁开始,历时约30年,此期卵巢功能成熟,出现周期性排卵。

  绝经过渡期:是指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始于40岁后,历时短1——2年,长10——20余年。围绝经期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可出现血管舒缩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情绪不稳定、不安、抑郁或烦躁、失眠等,称为绝经综合征。

  绝经后期:妇女60岁后称老年期。

  【进阶攻略】此知识点属于记忆性习题,如若记忆不清,答题时无从下手,各个分期的代表性特点也属于重点内容,强化此知识点的记忆。

  卵巢功能与卵巢周期性变化

  卵巢的功能:卵巢是女性的性腺,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并排卵的生殖功能和产生性激素的内分泌功能。

  卵巢生殖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卵巢的基本生殖单位是始基卵泡。胎儿16——20周时,始基卵泡达600万——700万个,以后发生退化闭锁,始基卵泡逐渐减少,新生儿出生时卵泡总数降至200万个。至青春期卵泡只剩30万个。进入青春期后,卵泡发育成熟的过程依赖促性腺激素的刺激。性成熟期每月发育一批卵泡,只有一个优势卵泡完全成熟并排出卵子,其余卵泡自行退化称为卵泡闭锁。妇女一生中一般只有400——500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根据卵泡的形态、大小、生长速度和组织学特征,可将卵泡生长过程分为始基卵泡、窦前卵泡、窦卵泡和排卵前卵泡4个阶段。排卵前卵泡即成熟卵泡,也称为格拉夫卵泡,为卵泡发育的最后阶段,卵泡液急骤增加,卵泡腔增大,卵泡体积显著增大,直径达18——23mm,卵泡向卵巢表面突出。自月经第1日至卵泡发育成熟,称为卵泡期,需10——14日。

  2.排卵:卵细胞被排出的过程称为排卵。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

  3.黄体形成及退化: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壁塌陷,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有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在LH排卵峰作用下进一步黄素化,形成颗粒黄体细胞及卵泡膜黄体细胞。排卵日至月经来潮为黄体期,一般为14日。黄体功能衰退后月经来潮,此时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周期。

  卵巢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合成及分泌的性激素均为甾体激素,主要有雌激素(雌二醇及雌酮)、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

  【进阶攻略】卵巢生殖功能的周期性变化此部分内容理解记忆,考试出题也比较灵活,病例题较多出现,计算排卵日为重要考点。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

  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子宫内膜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月经周期28日为例,其组织形态的周期性变化分为3期:

  1.增殖期

  月经周期第5——14日,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

  (1)增殖期早期:月经周期第5——7日。内膜较薄,仅1——2mm,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间质较致密,细胞呈星形:间质中的小动脉较直、壁薄。

  (2)增殖期中期:月经周期第8——10日。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腺体数目增多并稍呈弯曲形;间质水肿明显;螺旋小动脉逐渐发育,管壁变厚。

  (3)增殖期晚期:月经周期第11——14日。内膜增厚至3——5mm,表面高低不平,略呈波浪形。上皮细胞呈高柱状,增殖为假复层上皮,核分裂象增多;腺体更长呈弯曲状;间质细胞呈星状并相互结合成网状;组织水肿明显;螺旋小动脉略呈弯曲状,管腔增大。

  2.分泌期

  月经周期第15——28日,相当于黄体期。

  (1)分泌期早期:月经周期第15——19日。此期内膜腺体更长,屈曲更明显;腺上皮细胞核下开始出现含糖原小泡,称为核下空泡,为分泌期早期的组织学特征;间质水肿,螺旋小动脉继续增生、弯曲。

  (2)分泌期中期:月经周期第20——23日。内膜较前更厚并呈锯齿状;腺体内的分泌上皮细胞顶端胞膜破裂,细胞内的糖原排入腺腔,称为顶浆分泌,为分泌期中期的组织学特征。此期间质高度水肿、疏松,螺旋小动脉进一步增生、卷曲。

  (3)分泌期晚期:月经周期第24——28日。此期为月经来潮前期,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子宫内膜增厚达10mm,呈海绵状。

  3.月经期

  月经周期第1——4日。子宫内膜功能层从基底层崩解脱离,这是孕酮和雌激素撤退的最后结果。

  月经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4岁,可早至11岁或迟至15岁,15岁后仍未月经来潮者应引起临床重视。

  1.月经血的特征:月经血呈暗红色,除血液外,还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

  2.正常月经的临床表现: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出血第一日为月经周期开始,相邻两次月经第一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月经持续时间称为经期,一般为2——8日,多为4——6日。一次月经总失血量称为经量,正常经量20——60ml,超过80ml称为月经过多。

  【进阶攻略】此讲内容数值较多,考试出题也比较灵活,强化对数值的区分记忆,是得分的要点。

  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

  输卵管上皮由非纤毛和纤毛细胞组成,月经周期中,雌激素作用使其形态和功能发生与子宫内膜相似的变化。

  宫颈黏液周期性变化

  在卵巢性激素影响下,宫颈腺细胞分泌黏液,有周期性改变。月经来潮后,体内雌激素浓度降低,宫颈管黏液很少。随雌激素浓度不断增多,宫颈黏液分泌量不断增加,至排卵期变得稀薄、透明,拉丝度达10cm。这时宫颈外口变圆呈瞳孔样。黏液涂片检查干燥后,镜下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月经周期第6——7日开始出现,到排卵期最典型,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黏液分泌量逐渐减少,变黏稠浑浊,拉丝度差易断裂。涂片发现结晶至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完全消失,代之以排列成行的椭圆体。检查宫颈黏液可了解卵巢功能状态。

  阴道黏膜的周期性变化

  阴道上皮是复层鳞状上皮,分为底层、中层和表层。排卵前,底层细胞增殖,逐渐演变为中层细胞与表层细胞,使阴道上皮增厚,表层细胞角化,排卵期最明显。

  乳房的周期性变化

  雌激素促进乳腺管增生,而孕激素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生长。某些女性经前期有乳房肿胀和疼痛,月经来潮后大多消退。

  【进阶攻略】此知识点文字内容较多,但不需要识背,理解性掌握较易得分。

  月经周期的调节

  月经周期的调节主要涉及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调控卵巢功能。卵巢分泌性激素对下丘脑-垂体具有反馈调节作用。下丘脑、垂体与卵巢间相互调节、相互影响,形成完整、协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下丘脑生殖调节激素由神经细胞分泌,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属于神经内分泌调节。

  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1.化学结构是一种神经激素,为十肽结构。

  2.产生部位及运输由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分泌,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输送到腺垂体。

  3.分泌特点及生理作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分泌呈脉冲式,脉冲间隔为60——90分钟。生理作用是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4.分泌调控下丘脑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启动中心。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受血激素信号(特别是垂体促性腺激素和卵巢性激素)的反馈调节;也受神经递质调节。

  腺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腺垂体分泌与生殖调节直接相关的促性腺激素和催乳激素。

  卵巢性激素的反馈调节:卵巢性激素对下丘脑GnRH和FSH、LH合成和分泌具有反馈作用。

  【进阶攻略】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重中之重,需要熟练掌握。

  妊娠期母体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1.心脏:妊娠后期因膈肌升高,心脏向左、上、前方移位。心脏容量至妊娠末期约增加10%,心率于妊娠晚期休息时每分钟增加10——15次。

  2.心排出量:自妊娠10周逐渐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临产后在第二产程心排出量显著增加。

  3.血压:在妊娠早期及中期血压偏低,在妊娠晚期血压轻度升高。一般收缩压无变化,舒张压轻度降低,使脉压稍增大。

  4.静脉压:由于下肢、外阴及直肠静脉压增高,加之妊娠期静脉壁扩张,孕妇易发生下肢、外阴静脉曲张和痔。孕妇长时间仰卧位能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减少使血压下降,称为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血液系统的变化

  1.血容量于妊娠6——8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增加40%——45%,平均增加1450ml,维持此水平直至分娩。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出现血液稀释。

  2.血液成分

  (1)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由于血液稀释,红细胞计数约为3.6×1012/L,血红蛋白值约为110g/L,血细胞比容降至0.31——0.34。容易缺铁,应在妊娠中晚期开始补充铁剂,以防血红蛋白值明显降低。

  (2)白细胞:妊娠7——8周开始轻度增加,至妊娠30周达高峰,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

  (3)凝血因子: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①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增加,仅凝血因子Ⅺ、ⅫⅠ降低;②血小板数无明显改变;③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非孕妇女约增加50%;④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轻度缩短,凝血时间无明显改变;⑤妊娠期纤溶酶原显著增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明显延长,表明妊娠期间纤溶活性降低;⑥于妊娠末期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4)血浆蛋白:妊娠早期开始降低,主要是白蛋白减少,以后持续此水平直至分娩。

  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1.垂体稍增大,妊娠末期腺垂体增大明显。嗜酸性细胞肥大增多形成“妊娠细胞”。

  (1)促性腺激素(Gn):在妊娠早期FSH及LH分泌减少,妊娠期间卵巢内的卵泡不再发育成熟,也无排卵。

  (2)催乳激素(PRL):妊娠7周开始增多,随妊娠进展渐增量,妊娠足月分娩前达高峰,为非孕妇女10倍。PRL促进乳腺发育,为产后泌乳作准备。分娩后不哺乳者,于产后3周内降至非孕时水平;哺乳者多在产后80日以后降至非孕时水平。

  2.肾上腺皮质

  (1)皮质醇:为理糖激素,妊娠期分泌皮质醇增多3倍,具有活性作用的游离皮质醇仅为10%,故孕妇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表现。

  (2)醛固酮:为理盐激素。妊娠期分泌醛固酮增多4倍,具有活性作用的游离醛固酮仅为30%——40%,不致引起过多的水钠潴留。

  (3)睾酮:分泌睾酮增加,孕妇阴毛腋毛增多增粗。

  3.妊娠期甲状腺呈中度增大。血中甲状腺激素虽增多,游离甲状腺激素并未增多,孕妇无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促甲状腺激素(TSH)不能通过胎盘。

  【进阶攻略】此知识点文字内容较多,但不需要识背,理解性掌握较易得分。强化对数值的区分记忆,是得分的要点。

  受精及受精卵的发育、输送与着床

  受精卵发育与输送:①受精后30小时,受精卵向宫腔方向移动,同时进行“卵裂”;②受精后50小时为8细胞阶段;③受精后72小时分裂为16个细胞的“桑葚胚”;④受精后第4日进入宫腔形成早期胚泡;⑤受精后第5——6日早期胚泡透明带消失,继续分裂发育形成“晚期囊胚”。

  受精卵着床需经过定位、黏附和穿透3个过程。

  受精卵着床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①透明带消失;

  ②胚泡细胞滋养细胞分化出合体滋养细胞;

  ③胚泡和子宫内膜同步发育且功能协调;

  ④孕妇体内有足够数量的孕酮;

  ⑤子宫出现允许受精卵着床的窗口期(一个极短的敏感时间段)。

  【进阶攻略】此部分内容为考试的高频考点,重中之重,需要熟练掌握。受精卵发育与输送一定重点掌握。

  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功能

  胎盘的构成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和底蜕膜构成。

  胎盘功能胎盘功能包括:物质交换(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排出废物、防御功能和合成功能,是维持胎儿在子宫内营养发育的重要器官。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主要在胎盘内绒毛间隙中。

  胎膜的构成及其功能

  1.胎膜的构成:胎膜由绒毛膜和羊膜组成。胎膜外层为平滑绒毛膜,胎膜内层为羊膜。

  2.胎膜的功能:胎膜含甾体激素代谢所需的多种酶活性,故和甾体激素代谢有关。胎膜含大量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前身物质)的磷脂,且含能催化磷脂生成游离花生四烯酸的溶酶体,故胎膜在分娩发动有一定作用。

  脐带的构成及其功能

  1.脐带的构成:脐带是连接胎儿与胎盘的条索状组织,一端连于胎儿腹壁脐轮,另一端附着于胎盘胎儿面。①妊娠足月胎儿的脐带长30——100cm,平均约55cm,直径0.8——2.0cm,表面有羊膜覆盖呈灰白色。②脐带断面中央有一条脐静脉;两侧有两条脐动脉。

  2.脐带的功能:血管周围为华通胶,有保护脐血管的作用。胎儿通过脐带血液循环与母体进行营养和代谢物质的交换。

  羊水的来源及其功能

  充满在羊膜腔内的液体,称为羊水。

  1.羊水的来源:①妊娠早期主要来自母体血清经胎膜进入羊膜腔的透析液;②妊娠中期以后,胎儿尿液成为羊水的主要来源。使羊水的渗透压逐渐降低;③妊娠晚期胎儿肺参与羊水的生成,每日600——800ml从肺泡分泌至羊膜腔;通过胎儿吞咽羊水使羊水量趋于平衡。

  2.正常羊水量:母儿间的液体交换,主要通过胎盘,每小时约3600ml。母体与羊水的交换,主要通过胎膜,每小时约400ml,以保持羊水量相对恒定。正常羊水量:①妊娠8周:5——10ml。②妊娠10周:约30ml;③妊娠20周:约400ml;④妊娠38周:约1000ml;⑤妊娠40周:约800ml;⑥过期妊娠羊水量明显减少至300ml以下。

  3.羊水的功能

  (1)保护胎儿。

  (2)保护母体。

  【进阶攻略】胎盘、羊水为考试重点,需要强化记忆,以免考试失分。

  胎儿发育分期及生理特点

  胎儿发育分期:

  受精后8周的人胚称胚胎,是其主要器官结构完成分化时期。

  受精后9周起称胎儿,是其各器官进一步发育渐趋成熟时期。

  妊娠时间通常以孕妇末次月经第1日计算,妊娠全过程约280日,以4周(28日)为一个妊娠月,共10个妊娠月。

  不同孕龄胚胎、胎儿发育特征

  8周末:初具人形,头占整个胎体近一半。能分辨出眼、耳、鼻、口、手指及足趾。心脏已形成,B型超声见心脏搏动。

  12周末:胎儿身长约9cm,顶臀长6——7cm。外生殖器已发育,四肢可活动。

  16周末:胎儿身长约16cm,顶臀长12cm,体重约110g。外生殖器可辨胎儿性别。出现呼吸运动。皮肤菲薄呈深红色,头皮出现毛发。经产妇可感胎动。

  20周末:胎儿身长约25cm,顶臀长16cm,体重约320g。开始出现吞咽、排尿功能。能听到胎心。

  24周末:胎儿身长约30cm,顶臀长21cm,体重约630g。各脏器均已发育,出现眉毛。

  28周末:胎儿身长约35cm,顶臀长25cm,体重约1000g。眼半张开,出现眼睫毛,四肢活动好。有呼吸运动。出生后易患呼吸窘迫综合征。

  32周末:胎儿身长约40cm,顶臀长28cm,体重约1700g。出现脚趾甲,睾丸下降,生后可存活。

  36周末:胎儿身长约45cm,顶臀长32cm,体重约2500g。乳房突出。指(趾)甲已达指(趾)端,生后能啼哭和吸吮。

  40周末:胎儿身长约50cm,顶臀长36cm,体重约3400g。皮肤粉红,头发长度>2cm。外观体形丰满。男性睾丸已降至阴囊内,女性大小阴唇发育良好。

  常用新生儿身长作为判断胎儿妊娠月数的依据。

  妊娠前5个月的胎儿身长(cm)=妊娠月数的平方

  B型超声于妊娠11周可见胎儿胸壁运动,妊娠16周出现能使羊水进出呼吸道的呼吸运动,每分钟30——70次。胎儿窘迫时出现大喘息样呼吸运动。

  【进阶攻略】此讲内容数值为重点,考试出题也比较灵活,强化对数值的区分记忆,是得分的要点。

扫描/长按二维码可帮助考试通关
了解2019医师考试资讯
了解医师精选模拟试题
下载医师笔试历年真题
了解医师资格通关技巧

执业医师万题库下载微信搜"万题库执业医师考试"

  心脏病

  1.类型:

  (1)先天性心脏病

  1)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

  2)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临床上以法洛四联症及艾森门格综合征最常见。

  3)无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

  (2)风湿性心脏病

  1)二尖瓣狭窄

  2)二尖瓣关闭不全

  3)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

  (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

  (4)围产期心肌病:指发生于妊娠晚期至产后6个月内的扩张性心肌病。

  (5)心肌炎:可发生于妊娠任何阶段。

  2.并发症:

  心力衰竭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静脉栓塞和肺栓塞

  3.处理

  心脏病育龄妇女:要求做到孕前咨询,以明确心脏病的类型、程度、心功能状态,并确定能否妊娠。

  (1)妊娠期

  不宜妊娠的处理--12周前终止妊娠、避孕;

  继续妊娠的处理--加强检查、提前入院、预防心衰、心衰治疗;

  一般医嘱:情绪、睡眠(≥10h)饮食(高蛋白)、体重(不超过12kg为宜)。

  防治诱因:呼吸道感染、贫血;

  心衰处理:地高辛(少、快、停)、易中毒;

  妊娠晚期发生心力衰竭,原则是待心力衰竭控制后,再行产科处理,应放宽剖宫产指征。

  (2)分娩期于妊娠晚期,应提前选择好适宜的分娩方式。

  1)经阴道分娩:仅适用于心功能Ⅰ——Ⅱ级、胎儿不大、胎位正常、宫颈条件良好的孕妇,在严密监护下经阴道分娩。

  2)剖宫产:对有产科指征及心功能Ⅲ——Ⅳ级者,均应择期剖宫产。近年主张对心脏病产妇放宽剖宫产指征。不宜再妊娠者,可同时行输卵管结扎术。

  (3)产褥期

  产后3日内,尤其产后24小时内,仍是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时期,产妇须充分休息并密切监护。产后出血、感染和血栓栓塞是严重的并发症,极易诱发心力衰竭,应重点预防。心功能Ⅲ级及以上者不宜哺乳。不宜再妊娠者,可在产后1周行绝育术。

  【进阶攻略】此讲考试重点,针对医师临床中也有很大的帮助,需要强化记忆,以免考试失分。

  糖尿病

  【进阶攻略】此内容以理解为主,文字较多,做题中举一反三,才是得分要点。

  【考点精讲】

  妊娠期糖代谢的特点及与糖尿病的相互影响

  1.妊娠期糖代谢的特点

  (1)妊娠早中期

  1)孕妇血浆葡萄糖水平随妊娠进展而降低,空腹血糖约降低10%。

  2)孕妇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均增加,糖的再吸收率不能相应增加,致部分孕妇排糖量增加。

  3)雌激素和孕激素增加母体对葡萄糖的利用。

  4)孕妇空腹血糖较非孕妇低,易发生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

  (2)妊娠中、晚期

  1)胎盘合成多种激素产生胰岛素抵抗,孕妇体内胰岛素分泌量相应增加。

  2)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不能代偿这一生理变化而致血糖升高。

  3)使原有糖尿病加重或出现妊娠期糖尿病。

  2.妊娠与糖尿病的相互影响

  (1)妊娠可使隐性糖尿病显性化,使既往无糖尿病的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使原有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

  (2)孕期和分娩过程,容易发生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及酮症酸中毒。

  (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增高。

  (4)孕妇易发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肾盂肾炎、无症状菌尿症、产褥感染及乳腺炎等。

  (5)易发生流产和早产,甚至胎儿死亡。

  (6)羊水过多和巨大胎儿发生率明显增多。

  (7)胎儿生长受限(FGR)发生率增高。

  (8)胚胎发育异常,胎儿畸形发生率增高;以心血管畸形和神经系统畸形最常见。

  (9)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增高。

  (10)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增高。

  临床表现及诊断

  1.病史

  有糖尿病高危因素,包括:

  (1)糖尿病家族史、年龄>30岁、肥胖。

  (2)巨大儿分娩史、无原因反复流产史、死胎、死产、胎儿畸形史。

  (3)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分娩史等。

  2.临床表现

  (1)妊娠期有多饮、多食、多尿三多症状。

  (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反复发作。

  (3)孕妇体重>90kg。

  (4)本次妊娠并发羊水过多或巨大胎儿者,应警惕合并糖尿病的可能。

  3.糖尿病合并妊娠的诊断

  (1)妊娠前已确诊为糖尿病患者。

  (2)妊娠前未进行过血糖检查,但肥胖、一级亲属患2型糖尿病、有GDM史或大于胎龄儿分娩史、患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妊娠早期空腹尿糖反复阳性,存在以下任何一项,应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1)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

  2)糖化血红蛋白(GHbAlc)≥6.5%。

  3)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同时任意血糖≥11.1mmol/L。

  4)如果没有明确的高血糖症状,任意血糖≥11.1mmol/L,次日复测1)或2)阳性。

  (3)不建议孕早期常规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

  4.妊娠期糖尿病(GDM)的诊断

  (1)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

  1)75g葡萄糖耐量试验:试验前3日正常体力活动,每日进食碳水化合物不少于150g,实验前1日晚餐后禁食8——12小时。

  2)5分钟内口服含25%葡萄糖水300ml。

  3)分别抽取服糖前、服糖后1小时、服糖后2小时的静脉血,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浆葡萄糖水平。

  4)诊断标准:空腹、服糖后1小时、服糖后2小时的血糖正常值分别为≤5.1mmol/L,≤10.0mmol/L、≤8.5mmol/L。任何一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诊断为GDM。

  (2)妊娠24——28周空腹血糖检查:≥5.1mmol/L者可以直接诊断为GDM,不必再做75gOGTT;4.4mmol/L至≤5.1mmol/L者,做75gOGTT;≤4.4mmol/L者可暂不行75gOGTT。

  (3)具有GDM高危因素的孕妇,首次OGTT正常者,在妊娠晚期可重复OGTT。

  (4)妊娠28周后首次孕检者,建议初诊查空腹血糖或75gOGTT。

  5.处理

  (1)糖尿病患者可否妊娠的指标。

  (2)孕期母儿监护。

  (3)分娩时机:应尽量推迟终止妊娠的时机。

  (4)分娩方式。

  (5)产后处理:产褥期胰岛素用量应减少至分娩前1/3——1/2。

  急性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及输血传播型肝炎7个类型,以乙型肝炎最常见。病毒性肝炎是孕妇肝病和黄疸的最常见原因。

  临床症状与体征妊娠期出现不能用早孕反应或其他原因解释的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疼痛、乏力、畏寒、发热等,部分患者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妊娠早中期可触及肝大,并有肝区叩击痛。

  急性重症肝炎临床表现

  (1)肝炎症状明显加重,出现食欲极度减退,频繁呕吐,腹胀,腹水等。

  (2)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肝臭气味,肝脏进行性缩小。

  (3)肝功能明显异常:酶胆分离,白/球蛋白倒置,血清总胆红素值>171μmo1/L(10mg/dl)。

  (4)DIC是妊娠期重症肝炎的主要死因。

  处理与预防

  1.妊娠前咨询

  (1)乙型肝炎疫苗接种:适用于HBV抗体阴性的育龄女性。

  (2)感染HBV者在妊娠前应行肝功能、血清HBVDNA检测以及肝脏B型超声检査。

  (3)抗病毒治疗:①孕前有抗病毒指征,首选干扰素,停药半年后可以妊娠;②抗病毒药物用替比夫定、替诺福韦,可持续使用至妊娠期。

  (4)最佳的受孕时机是肝功能正常、血清HBVDNA低水平、肝脏B型超声无特殊改变。

  2.妊娠期处理

  (1)非重型肝炎

  1)一般治疗

  2)产科处理

  (2)重型肝炎

  1)护肝治疗

  2)支持治疗

  3)对症治疗

  4)防治并发症

  5)防治感染

  6)早期识别、及时转送

  7)产科处理

  3.分娩方式及子宫切除

  (1)剖宫产保留子宫:适于病情较轻、凝血功能较好、PTA近40%、子宫收缩良好、术中出血不多、探查肝脏缩小不明显者。可采用:①子宫动脉结扎;②B-lynch缝合术;③术中、术后应用促子宫收缩药物等防治产后出血。

  (2)子宫次全切除:重型肝炎常发生产时、产后出血,必要时剖宫产同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在子宫下段部位行子宫次全切除手术,可明显改善预后。

  (3)切口与盆腹腔处理:①取下腹正中纵切口,有利于术中出血处理及探查肝脏;②关腹前用无醇型安尔碘液浸泡盆腹腔数分钟,继之大量温生理盐水冲洗,以杀灭腹腔内细菌,清除腹腔内毒素。

  4.围术期护理:①术前行中心静脉插管,建立静脉通路,监测中心静脉压;②留置导尿管,用精密尿袋测量尿量;③盆腔部位放置腹腔引流管;④腹部切口可用50%葡萄糖20ml加胰岛素8U局部浸润注射,以促进切口愈合;⑤无醇型安尔碘液行阴道冲洗;⑥注意口腔、腹部切口、腹腔引流管、导尿管、中心静脉插管、补液留置管等管道的护理;⑦术后继续抗感染、补充凝血因子、白蛋白、护肝对症支持治疗。

  预防:

  1.HBV母婴传播途径:(1)宫内感染(2)产时感染(3)产后感染。

  2.HBV母婴传播阻断:血清HBVDNA超过106拷贝/ml时容易出现宫内感染,导致产后免疫阻断失败。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治疗的关键,有利于病情稳定和减少母婴传播。

  【进阶攻略】此内容并非考试重难点,简单了解即可,不需要识背,理解性掌握较易得分。

  【易错易混辨析】妊娠早期应与妊娠剧吐引起的肝损害相鉴别;妊娠晚期应与子痫前期引起的肝损害、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急性脂肪肝和妊娠期药物性肝损害相鉴别。

扫描/长按二维码可帮助考试通关
了解2019医师考试资讯
了解医师精选模拟试题
下载医师笔试历年真题
了解医师资格通关技巧

执业医师万题库下载微信搜"万题库执业医师考试"

  小儿年龄分期和各期特点

  胎儿期:从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开始至胎儿出生,约40周(280天)。最初12周最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流产、先天畸形、遗传性疾病。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28天内,按年龄划分,此期实际包含在婴儿期之内。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尤以早期新生儿最高。

  婴儿期:或称乳儿期,出生后至一周岁。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消化紊乱与营养障碍性疾病多见,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多见。

  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意外事故较多见;营养障碍性疾病及腹泻病亦较多见。

  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入小学前。智能发育增快,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龄期:又称为小学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进入青春期前(女孩12岁,男孩13岁)。是学习的重要时期;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免疫性疾病、近视、龋齿等开始增多;心理、行为问题也开始增多。

  青春期:又称为少年期,中学学龄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女孩一般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9——20岁。身高增长显著加速,是第二个体格生长高峰。

  【进阶攻略】此知识点属于记忆性习题,如若记忆不清,答题时无从下手,各个分期的代表性特点也属于重点内容,强化此知识点的记忆。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生长发育是一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各系统、器官的生长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先快后慢;生殖系统:先慢后快;体格发育:快→慢→快;淋巴系统:越来越快)。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进阶攻略】生长发育各个系统的不平衡以及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是常考知识点,容易混淆;牢记发育特点,避免出错。

  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体重是反映儿童体格发育与近期营养状况的指标。正常新生儿初生体重平均为3kg,出生后3——4日内有生理性体重下降,约下降原有体重的3%——9%,至7——10日体重逐渐恢复至出生时的体重。3个月时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倍(约6kg);1岁时达3倍(约9kg);2岁时达4倍(约12kg);2岁后到12岁前(青春期前)平均每年约增长2kg。

  为了便于临床应用,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2——12岁小儿体重:

  ※<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6+月龄×0.25

  ※2——12岁:体重(kg)=年龄(岁)×2+8

  身高(长):一般1岁时达75cm,2岁时达87cm。2——12岁:身高(cm)=年龄×7+75。

  头围:1岁时达46cm,2岁时48cm,5岁时约50cm,15岁时接近成人头围,约54——58cm。头围的测量在2岁内小儿最有临床意义。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头围过小,可见于头小畸形或脑发育不全。

  【进阶攻略】此讲内容数值较多,考试出题也比较灵活,强化对体重、身高公式的记忆,是得分的要点。

  小儿骨骼发育

  前囟:出生时约1.0——2.0cm,1——2岁时闭合。前囟闭合过早见于头小畸形,闭合过迟见于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脑积水等。前囟饱满、紧张、隆起,常表示颅内压增高,是婴儿脑膜炎、脑炎或脑积水等重要体征之一;前囟凹陷常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患儿。

  脊柱发育:3个月小儿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6个月小儿能坐时出现胸椎后凸;1岁小儿站立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至6——7岁时这3个脊柱自然弯曲才随着韧带的发育而固定。

  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通常采用左手腕、掌、指骨正位X片。

  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年龄+1。

  【进阶攻略】脊柱发育的三个生理弯曲,是此讲的重中之重,高频考点。

  【易错易混辨析】用于检查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的X片部位通常采用左手腕、掌、指骨正位X片,常常在习题中换为其他的部位来混淆大家,需牢记,避免出错。

  运动和语言发育

  大运动发育口诀:“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语言发育的阶段性总结:哭叫阶段:1——2个月,咿呀阶段:3——4个月,单音阶段:5——10个月,单词阶段:1——2岁,成语阶段:3岁以后。

  【进阶攻略】小儿运动功能发育一般规律是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精细、准确、灵巧。语言的发育要经过发音、理解、表达三个阶段。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

  出生时:卡介苗,乙肝疫苗(第1次);

  1个月:乙肝疫苗(第2次);

  2个月: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第1次);

  3个月: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第2次),百白破混合制剂(第1次);

  4个月: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第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第2次);

  5个月:百白破混合制剂(第3次);

  6个月:乙肝疫苗(第3次);

  8个月:麻疹疫苗;

  1.5——2岁:百白破混合制剂(复种),麻疹疫苗(复种);

  4岁: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复种);

  6——7岁:麻疹疫苗(复种),白破二联类毒素(复种)。

  【进阶攻略】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疫苗是需要识记的内容,此为我国卫生部的规定。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简称百白破三联针),麻疹减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等五种疫苗的预防接种(简称“五苗防七病”)。

 

扫描/长按二维码可帮助考试通关
了解2019医师考试资讯
了解医师精选模拟试题
下载医师笔试历年真题
了解医师资格通关技巧

执业医师万题库下载微信搜"万题库执业医师考试"

展开全文

执业医师万题库

更多
临床执业医师
临床执业医师
已有5743802人做题
下载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
已有2690672人做题
下载
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
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
已有103686人做题
下载

执业医师章节课

全部科目
评论(0条) 发表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m.566.com)北京美满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MA01WU311X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