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吧

公务员

考试吧>公 务 员>时事政治>正文
人民时评:涵养温暖向上的大学之道
本站原创 2017-07-19 15:34:09 评论(0)条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获取公考备考内容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免费做题、免费学直播课

  点击查看:考试吧整理:2017年人民时评汇总

  这两天,有一则小消息颇有趣味: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校区宿舍楼的洗衣房门口有燕子筑窝并繁育小燕子。因担心学校暑期封楼后小燕子会饿死,有同学将该信息发到网上求助。学校在得知后当天便决定,封楼期间在洗衣房打开一扇窗户,以便燕妈妈出入。

  小小的一条新闻,促使人们思考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大学。甘肃定西考生魏祥,以自己的“自强不息”赢得大学的“厚德载物”,日前已被录取到清华大学理科实验班。“每月食堂消费低于200元,学校就会自动给你打生活补助。”中科大偷偷资助“不舍得吃饭”的学生,让“隐蔽的关爱”传递大学的温馨。这些,都可谓大学树人精神的当代体现。

  无论关爱身残志坚的学生,还是巧妙帮助贫困生,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学之大、情怀之真。正如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所说,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的领导人才。让学生习得“立足未来的专业知识”,当然是大学的重要责任,但除此之外,更应该塑造学生“昂然向上的精神气质”,让学生具有理性和道德,以及养成“清明淡定的人生态度”等等。可以说,大学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滋养出的学生就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大学能捍卫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涵养什么样的价值追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曾引述这句古语,并语重心长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这番话意味深长,在当前喧嚣的时代语境中,尤其值得深思。重温大学之道,不忘树人之本。当人们为一些大学生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忧心忡忡时,也许更该追问,他们何至于此?如果大学失去定力,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淖之中,培养出的学生自然“每多随波逐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如果大学做不到“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又怎能奢望学生个个正其道、修其理?

  毋庸讳言,社会上的一些“流行病”已不可避免地蔓延到菁菁校园。某校辞退患癌女教师,将大学之道等同于“生意人的经营法则”;少数高校学者被指“堕落为经济动物或者科学的骗子”,还有老师振振有词“大学教师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难免受到不良风气熏染,影响健康人格的发育。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说过,大学的一大使命是“对社会秩序与民族文化所能建树之风气”。诚然,大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斯文所系。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正处在走向精神成熟的关键阶段,最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导引,大学有义务帮他们扣好价值观的“扣子”。大学灵魂不失重,学生心灵才不会荒芜;大学精神饱满,学生才不会颓废。

  连日来,各大院校毕业致辞竞相“盛开”,或说远见,或谈理想,或论世道,其间,对学生有祝福、有劝诫,也有期许。与其说这是院校领导或知名校友的内心独白,毋宁说是带有指向意义的价值宣示。“一个人,品格是最宝贵的财富;一所大学,精神文化是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国家,年轻人的价值观是最宝贵的财富。”当大学坚守着这样的价值坐标,就不会陷入迷失;当大学毕业生带着这句话踏入社会,青春的火焰一定更加炽热。

  延伸阅读:

  光明日报:大学之道

  2016年12月15日08:14 来源:光明日报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中的第一句话。《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朱熹将其单列成“四书”之一。从内容上看,《大学》是一篇极为珍贵的古代教育哲学论文。《大学》体大思精,以人为根本,以培养君子为目标。《大学》的哲理福国利民,是人成就功业、立身行道的指南。全文纲举目张,事理完备。其哲理精微,由内而外,由己而人,从抽象概念到实际功夫,宗旨即是做大人与君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个“在”层层递进,被称为大学之道的“三纲”,“三纲”即三个宗旨、三个纲领。而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称为大学之道的“八目”,“八目”指的是为了达到“三纲”而设计的八项条目功夫,或者说八个进修阶梯。

  所谓“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指不断地彰明人自己内在的光明的德行(仁义礼智信等),培养高尚的道德。古人认为,人的德行赋之于天,人人皆有,但并非人人都能自觉。孟子讲善性,认为人心是良心,人情是真情,所以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明德”即“善端”“善性”。“善端”如星星之火,泉源细流,如欲“善端”培养成“善性”(即圣人之性),必须“扩而充之”,同时还要谨防腐浊的玷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以“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就是要阐明、彰显、发扬光大,这正是修己、内圣之道。

  所谓“亲民”,是指亲和百姓,以百姓的好恶为好恶,爱护民众,这也是儒家“德治”“仁政”思想的来源。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是一种亲民的思想。宋儒程颐、朱熹解“亲民”为“新民”,即除旧布新、洗汰旧的不良习惯,刷新自我、革新人民的精神面貌。其实这两种解释并不矛盾,都是中华文化的一贯思想,也是先圣先贤的理想追求之一。要“新民”,必先“亲民”,“亲民”的目的是为了“新民”,也就是说,只有真正的“亲民”者,才能使民“新”。所以,“亲民”正是安人、外王之道。

  所谓“止于至善”,是指追求最高、最完美的意境,保持尽善尽美的境界。修己、安人二者结合,内圣、外王二者统一,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而一旦达此目标,就要恪守这一目标而不移。“止于至善”是一种至高境界,最先达到者应是先知先觉者,应是管理者、带头人。所以说,大学之道是大人、君子之学,至善是中国文化中修养的最高境界。至善的境界虽不能轻易达到,但有达到的可能,君子仁人应有达到的希望。以上三点,即《大学》之纲。

  1941年4月,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写了一篇文章《大学一解》,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总结清华大学三十年之经验。文章指出,“学子自身之修养为中国教育思想中最基本之部分”,“大学新民之效……为大学校对社会秩序与民族文化所能建树之风气”。梅贻琦的这些洞见,是现实与历史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是人文与科学的统一。值得一提的是,老清华男生宿舍有“明斋”“新斋”“善斋”三斋,也是以《大学》三纲领命名。

  今天,我们如何坚持核心价值观,坚守心中的德,继而将这种个人的德汇聚成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以大德的力量促使国家前进,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

  相关推荐: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指导汇总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指导汇总

  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汇总 | 模拟试题汇总

  2017公务员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 两会热词解读(12个)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 | 2018国考报名时间 | 职位表

考试吧发现: 通过公务员考试除了注重积累,还需要大量练习。
推荐使用「公务员万题库」,随时练习5000道精校真题、习题,随心学习每日免费直播课。
点我下载公务员万题库,公考上岸,从听课刷题开始!
展开全文

公务员万题库

更多
行测
行测
已有8112791人做题
下载
申论
申论
已有421104人做题
下载

公务员章节课

全部科目
评论(0条) 发表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m.566.com)北京美满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MA01WU311X
帮助中心